"二月二,龙抬头",标志着中国传统节日——龙头节的到来,龙头节也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在2024年3月11日这一天,人们将庆祝春天的来临,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龙抬头的起源众说纷纭,或与伏羲氏有关,或与自然天象相连,或与节令相应。“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龙抬头”的传统知识吧。

自古以来,有关二月二的民俗传说有很多,其中伏羲氏农桑田耕和武则天称帝惹得众怒流传最广。
相传上古时期的伏羲氏是位重视农桑的君王,每年二月初二这天,都要亲自到田间耕作,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纷纷效法。到周武王时期,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而且还制定国策要求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一亩三分地。所以二月二这天就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相传公元690年,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遂令龙王三年不准下雨。因为龙王不忍生灵涂炭,便偷偷降了一场雨缓解灾情,玉帝得知后非常生气,于是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以示惩罚。黎民百姓为了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终感动玉帝,乃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这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大多和农耕时代人们对龙的崇拜及对雨水的依赖有关。有关“龙抬头”的最早记载的是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书中描述了当时大都(今北京)的风俗,“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民国《辽中县志》记载当地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
中国古人常常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农时,而“龙抬头”是其中的一种时节天象,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象征“龙角”)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
中国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即月球和太阳视运动的天区部分)的若干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为“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象七个星宿。其中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星宿,共同组成一个“龙”的形象。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冬季时,“苍龙七宿”会隐没在地平线下,等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仍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有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自古以来,龙可谓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不仅是一种吉祥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象征。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所以称“二月二,龙抬头”。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气温回升,大地解冻,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开始降雨,为不失农时,“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在春耕将始之时,敬龙祈雨,目的是盼望五谷丰登。从农作物种植上讲,阴历二月二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农作物返青的好时期,如果能够下一场及时雨,就表示今年庄稼产量高,迎来作物的大丰收。另外,此时的田地经过雨水的冲洗,不仅疏松了土壤,也有利于播种春季作物。
与“二月二”有关的节日习俗在隋唐时期出现,宋代继承发展,元明清时期得以盛行。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剃龙头、引钱龙、踏青等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
二月二这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比如吃面条叫“扶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油炸糕为“吃龙胆”,吃麻花为“啃龙骨”,吃春饼叫“吃龙鳞”。
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在这一天,儿童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希望借龙抬头之吉,保佑孩子健健康康。大人理发寓意着辞旧迎新,新的一年能够顺风顺水。
民间俗语有言:“二月二敲龙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二月二这天人们会用长竿击打房梁,寓意着“敲龙头”。通过一次次的敲打,把沉睡许久的“龙”叫醒,于是人们向龙祈福,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财源广进、家人安康。
俗语称“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惊蛰前后,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当然这时的虫子也活跃起来了。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会使用硫磺、艾蒿等熏死家中害虫,并祈求家人新的一年都能够平平安安。
土地神,是掌管地方土地或者地方城池的守护神,二月二这一天也是他的诞辰。在这一天人们通过供奉祭品、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等方式,来为土地神过生日,同时也祈求土地神保佑新的一年阖家平安,五谷丰登。
二月二也叫踏青节,这时春风送暖,大地复苏,草木萌动,正是和家人朋友一起春游的好时机。例如可以进行徒步、骑行、登山、远足、赏花等各式各样的休闲户外活动。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人们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以龙为灵感创造出来的科技成果也很丰富,如被誉为中国科技瑰宝的“火龙出水”、“龙骨水车”、千龙吐水等。
“火龙出水”是我国古代水陆两用的火箭,也是二级火箭的始祖,发明于明朝中期。据军事性著作《火龙经》中记载:“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里远,如水龙出于水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可得知“火龙出水”的应用能够对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该武器的应用还为军事及现代火箭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图源:pixabay)
龙骨水车也称"翻车"、"踏车"、"水车",始源于汉代,是我国使用最久应用最广的灌溉农具之一。该水车不仅可以人力踩动,还能利用畜力拉动,甚至可以借助风力或水力驱动,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发挥作用。由于这种龙骨水车结构合理,方便实用,加之制造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得以代代传承。此外,龙骨水车在农田灌溉、排水、治涝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成功为古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源:pixabay)
北京三面环山,境内河流众多,古时一遇大暴雨便会引发水灾,而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却几乎很少受暴雨水灾的侵扰,其主要得益于有着设计精密的排水系统。紫禁城的排水系统由明沟、暗渠(暗渠又有干支沟)、涵洞、沟眼等组成。其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内金水河从紫禁城东南角出宫,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以此解决紫禁城的雨水问题。其中,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三层台基的四周栏杆底部,设计了1142个排水龙头,而龙头就是主要的排水口。降雨时,雨水顺地势从沟眼渗下,经龙头吐出,呈现出“千龙出水”景象。
(图源:pixabay)
现在,以“龙”为名的大国重器层出不穷,这既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展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日新月异的壮丽景象,与古代“龙”科技相得益彰。
(1)雪龙号科考船
雪龙号科考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最初是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改造而成。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自1994年到2023年底,雪龙号完成了3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3次北极科学考察,另外,由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二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即雪龙2号,已于2019年7月完成交付并投入使用。
“蛟龙”号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多年来,“蛟龙”号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等区域进行多次下潜任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不断完善,不仅拓展了人类对海洋世界的认知,还在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鲲龙”AG600
“鲲龙”AG60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该飞机最大航程为4500公里,能够航行12小时。今年的2月19日,“鲲龙”AG600M完成了最后一次高寒试飞任务,此次试飞,成功为适航取证和后续低温环境下的使用维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AG600M灭火型飞机研制团队正加快推进项目研制进程,计划于2024年度取得型号合格证并投入使用,争取为建设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贡献航空力量。

(图源:中国新闻网)
参考来源:
[1]李凤能.二月二龙抬头[J].文史杂志,2021,(02):118-119.
[2]新华网:鸿运当头“二月二”,专家详解“龙抬头”
[3]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航海火器丨世界最早的二级火箭——火龙出水
[4]上海科技馆:【有龙则灵③】中国古代的“龙”科技 |文末有奖
[5]上海水务海洋:科普丨科学精妙的古代城市防洪排涝系统
[6]人民政协报:这些大国重器,以“龙”命名!
[7]中国新闻网:中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完成高寒试飞任务
[8]西安科普
(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联系,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谢谢!ᵔ◡ᵔ )